水乡新“翼”,低空经济“链”动长三角
水乡新“翼”,低空经济“链”动长三角
水乡新“翼”,低空经济“链”动长三角
“从日内瓦到山阴道”——瑞士“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绍兴文理学院(wénlǐxuéyuàn)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供图(gōngtú)。
前不久,“从日内瓦到山阴道”——瑞士(ruìshì)“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在绍兴博物馆举行。此展涵盖篆、隶、楷、行、草诸体,有对传统经典的心摹手追,有自作诗歌、人生感悟(gǎnwù)、哲学思考(sīkǎo)为内容的创新之作,也有对书画(shūhuà)同源的理解和探索。笔墨间,魏晋风度、盛唐气象、天人合一(tiānrénhéyī)的东方精神与瑞士的湖光山色、人文(rénwén)情怀及艺术理念兼容激荡。
叫人惊叹的是,这100多幅书法作品出自(chūzì)瑞士“兰亭书法学堂”教师(jiàoshī)与学员之手。这次,瑞士日内瓦大学东亚学院书法教师王飞专程带着14名(míng)瑞士书法学员来绍兴出席展览,并开展文化交流之旅。
为传播中国书法艺术(shūfǎyìshù),2015年(nián)起,绍兴文理学院在瑞士等国家开设海外“兰亭书法学堂”,成为海外民众了解、感知、学习和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的(de)重要窗口。
关于笔与墨、字(zì)与人,文化碰撞与交流的故事,在“兰亭书法学堂”内外(nèiwài)生发。
瑞士书法学员体验(tǐyàn)金石传拓技艺课,记者 孙良摄。
书法教师王飞:旅居瑞士30多年的他让这个(zhègè)国家爱上书法
在王飞与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的安排下,14名瑞士书法学员(xuéyuán)体验(tǐyàn)了一堂金石传拓技艺课。
“金石传拓,是用宣纸(xuānzhǐ)和墨,将金石上的文字,一比一复制到(fùzhìdào)宣纸上的技艺(jìyì)。透过它们(tāmen),我们可以感受传拓技艺与书法的紧密联系,感受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王飞的介绍中,学员们跃跃欲试,学习(xuéxí)书法刚一年半的学员Raffaella Dorier(荷慈航)格外紧张兴奋(xīngfèn),照着拓印老师张庆勋的步骤,小心翼翼地洗碑、上纸、捶打字口,生怕墨多了,或者纸捶皱了。
半个小时后,当一张淡墨晕染的《兰亭序》拓件完整地揭起,荷慈航惊叹不已。“这仿佛让(ràng)我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yuántóuhuóshuǐ)之中。”
夜幕降临,王飞又带着学员(xuéyuán)走进兰亭景区。在曲水流觞处,江南丝竹清音袅袅,伴随着潺潺流水,学员们朗诵德、法、意、西班牙语(xībānyáyǔ)诗文。翰墨(hànmò)流光、魏晋风度,让朝圣的(de)欧洲墨友直言沉醉。“兰亭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我们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地方。”学员们表示,“写字,是对天地、自然和前贤表达至高敬意的方式。在兰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每个人都在书写(shūxiě)着属于自己的时空坐标(zuòbiāo)。”
“真是天人合一的好地方(dìfāng),让我的内心获得宁静。”学员Raphaël Jaccard(木樨)发自肺腑(fāzìfèifǔ)地感慨,这是他第一次来兰亭,两周前,他刚失去父亲。在(zài)兰亭的日子里,他在骋怀桥寻得慰藉(wèijiè),桥下是清澈的溪流,抬头是如洗的蓝天,天边是若有若无的山色,凭栏远眺,猛然领悟中国先哲(xiānzhé)所讲的天、地、人关系,大受感动,眼泪夺眶而出(duókuàngérchū)。
金石(jīnshí)传拓(chuántuò)技艺课上,王飞(左二)向瑞士学院介绍传拓技艺与书法的紧密关系,记者 孙良摄。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是王飞在瑞士“兰亭书法(shūfǎ)学堂”之外寻找的。王飞是河南人,幼承庭训,小时就(jiù)每日(měirì)临帖一纸,后又得徐无闻等著名书法家指导,习得书法精奥。上世纪90年代,王飞旅居瑞士,发现(fāxiàn)当地兴起中国文化热,有(yǒu)人教汉语、中医、太极,但还没人教书法。“书法作为(zuòwéi)独特的中国艺术,既是美学表达,也是哲学与修行。要不我(wǒ)来做这件事。”有想法就上,王飞开始在日内瓦大学开书法课,为吸引社会人士,还办了一个书法工作室。
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大相径庭。为了让学员理解中国书法的笔锋(bǐfēng)运转,在“兰亭书法学堂”上,王飞都会以“锥画沙”训练开始(kāishǐ)。
学员(xuéyuán)Annie Fayolle Dietl(安妮)还记得练习“锥画沙”的情景(qíngjǐng)。王飞(wángfēi)在课堂上放一盆沙,让他们用中国带去的筷子在沙上画直线(zhíxiàn)、弧线,感知画线时的不同感受。“你就把筷子当作毛笔,控制(kòngzhì)它的力度与走势。”王飞说。中国古代笔墨与纸张匮乏,孩童学习书法先从“锥画沙”入手,然后再用(zàiyòng)笔墨,这是王飞“偷师”自唐代(tángdài)书法家褚遂良的教学方法,现在成为西方学员入门书法的小捷径。
“所谓‘转益多师是我师’,中国书法要在西方落地生根,也需要有(yǒu)西方人来教授、传播(chuánbō)。我希望西方学子来华接受正规、正统的中国书法高等学院教育,深度体验学习中国文化,成为(chéngwéi)中国书法教育在海外的实践者、推动者。”王飞(wángfēi)记不清何时心生这个想法。
这些(zhèxiē)年,王飞带着瑞士(ruìshì)书法(shūfǎ)学员如候鸟般来往中国(zhōngguó),从北京、南京、西安辗转杭州、河南、广西等地,朝圣(cháoshèng)书法,开展文化交流学习,最后在位于书法圣地绍兴兰亭的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落脚。2015年,绍兴文理学院在瑞士日内瓦大学设立“兰亭书法学堂”,王飞成为主要教师,书法创作、教学(jiàoxué)、观念等的联系与碰撞更加紧密。
30年来,王飞以深厚的学养、科学的方法和执着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传播中国书法文化,先后教授瑞士及周边国家学生400余名,其中80余人坚持练习(liànxí)与创作(chuàngzuò)至今(zhìjīn),他们中有学生,也有医生、教师、律师、艺术家、银行家、建筑师(jiànzhùshī)等各行各业人士。2019年,瑞士驻华使馆授予他“促进中瑞关系杰出贡献奖(gòngxiànjiǎng)”。
“在‘兰亭书法学堂’学习是一种幸运,王飞老师的传道授业精神,让我受益匪浅。”学员Françoise(僖碧芳)是一名(yīmíng)医生(yīshēng),写了31年(nián)书法。她偏头痛一犯就写书法,不出半小时,就觉得头都不痛了,于是,她就教(jiào)就诊的患者学习中国书法。
“希望我们的书法学员都能成为(chéngwéi)像王飞一样的使者,以‘兰亭书法学堂’为舟,促进(cùjìn)文化交融与传统延续。”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zǒnglǐngshìguǎn)副总领事伊斯特万·科奇什说。
动物学家Nicolas Murisier(岩安澜)在自己(zìjǐ)的书法作品前留影,绍兴(shàoxīng)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供图。
动物学家(dòngwùxuéjiā)Nicolas Murisier(岩(yán)安澜):书法赠予我一双“手术手”
在瑞士“兰亭书法学堂”10周年书法展遇见Nicolas Murisier(岩安澜),他正站在自己的(de)大幅书法作品《鸿飞兽骇(hài)》前拍照留念。行云流水的四字草书,宛如笔下生(shēng)风。
“鸿飞”是指大雁飞翔的轻盈舒展,“兽骇”是指野兽受惊时的迅疾奔跃。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以(zhōngyǐ)“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jīngzhītài)”,描述(miáoshù)书法应追求的自然动态之美,强调书法笔画的起伏变化,犹如自然界的生灵般(bān)充满生命力。
这件(zhèjiàn)草书条幅作品,间接透露了岩安澜的职业身份(shēnfèn)。在“兰亭书法(shūfǎ)学堂”,他是书法的学徒;在“兰亭书法学堂”之外,他是瑞士顶尖的动物眼科专家,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
岩安澜今年(jīnnián)72岁,是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他学习书法已长达(dá)35年,每天雷打不动保证两个小时临帖(líntiè)时间,35年不曾间断。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让他的书法老师王飞和其他学员都格外感动。
Nicolas Murisier(岩安澜(ānlán))的大幅(dàfú)书法作品《鸿飞兽骇》,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供图。
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岩安澜的那双手。岩安澜已白发苍苍,但一双手看上去比较年轻,虽然也有褶皱爬上,但静脉清晰、肌肉鼓起、关节(guānjié)灵巧。记者握手的瞬间(shùnjiān),明显感知一股力道(lìdào)。
在岩安澜看来,动物眼科手术需要极度的精确,手势、手法(shǒufǎ)的敏捷和(hé)果决尤为关键。汉字的每一点、每一画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这和眼科手术的手法定型训练如出一辙,目的在训练双手的灵敏度(língmǐndù)、柔韧性和决断力(juéduànlì)。
“多年书法训练,赠予了(le)我一双‘手术手’。”岩安澜谈到,“书法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艺术,也是练习手部精准和(hé)力量的方法,我在给动物做眼睛手术时需要极高的专注(zhuānzhù)力和稳定(wěndìng)力,一双手的精准与力道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减少动物的痛苦,让我在工作中感到愉悦。”
在王飞看来,在西方,中国书法更趋向于科学和(hé)哲学之间。中国古人把(bǎ)楷书称作“真书”,就赋予了(le)书法以科学和哲学的双重品格。“透过‘兰亭书法学堂’这扇窗,我们看到西方人将(jiāng)书法艺术与身体法则(fǎzé)、自然法则(zìránfǎzé)、哲学法则、思维法则等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中汲取能量。这正好回答了一个问题:西方人学书法,到底从中学习什么?”
“书法(shūfǎ)是(shì)我们观照自己的一面镜子。”作为理疗师的瑞士书法学员Martine Bairoch(马鸿汀)学习书法已经有18个年头(niántóu)。“一直以来,我们都试图把事情做对,追求完美或者原汁原味。但(dàn)书法这(zhè)面镜子,却巧妙地教导我们从某种固化的美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书法究竟怎样才算美呢?当然,你需要(xūyào)掌握一定的书法形态。但最能打动我的,是它毫无修饰地自我表达。”
另一名瑞士书法学员Eric Musy(穆晖)是(shì)一位建筑师(jiànzhùshī),学习书法近40年,虽年过九秩,仍挥毫不辍。8年前,因中风偏瘫(piāntān),穆晖一度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来,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他坚持康复(kāngfù)训练,特别是每天练习书法,最终获得康复。尤其感人的是,为了帮助他人,他经常到康复中心传授书法,通过言传身教服务其他(qítā)患者。在穆晖那里,书法除了(chúle)审美,还可以是康复、强身,呈现出一种勃郁(bóyù)的生命状态。
长号、阿尔卑斯号演奏家、作曲家Pascal Schaer(谢涣(xièhuàn)),受访者(shòufǎngzhě)供图。
音乐(yīnyuè)家Pascal Schaer(谢涣):书法就是一种音乐旋律(xuánlǜ)
书法与音乐可以(kěyǐ)对话么?在来自瑞士的长号、阿尔卑斯号演奏家、作曲家Pascal Schaer(谢涣)看来(kànlái),“书法就是一种(yīzhǒng)音乐旋律。”
最近,谢涣和他的(de)书法老师王飞立下了(le)一个约定。在王飞举办下一个书法展的时候,他将前去助阵。两人共同设想了一个音乐随书法即兴创作的场景,王飞在一旁即兴挥毫,谢涣则在一旁根据(gēnjù)王飞的书法用瑞士传统乐器——阿尔卑斯号角即兴创作并演奏曲子。“为即兴书法即兴创作曲子,希望这样(zhèyàng)一个美好约定能早日(zǎorì)实现。”谢涣说。
4年前,任教于日内瓦音乐学院的谢涣找到王飞(wángfēi)学习书法(shūfǎ)。那个时候,谢涣觉得自己被中国书法着了(le)迷,那些飞舞的曼妙的书法字体飘落在他眼中,“简直像极了乐谱。”
Pascal Schaer(谢涣)书法作品,受访者供图(gōngtú)。
“毛笔就是手中的(de)乐器。”在学习(xuéxí)书法的过程中,谢涣有了越来越多的感悟。书法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表达,与音乐如出一辙。比如,书法中的笔锋提(tí)按、墨色浓淡、线条粗细(cūxì)变化,就像音乐中的音符强弱、旋律高低起伏和和声结构。书法创作过程中的力的运用与变化,与音乐中的强拍弱拍亦(yì)相似。
前不久,因酷爱苏轼法帖《赤壁赋》,不仅临摹了一遍又一遍,还背得滚瓜烂熟的(de)谢涣,特地打了个“飞的”到赤壁怀古。赤壁山面江而立,江水(jiāngshuǐ)直扑断崖,尽管一千多年过去,置身其地,谢涣彷佛看到(kàndào)了”惟江(wéijiāng)上之清风,与(yǔ)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光景。“那个时候,书法的《赤壁赋》、文学的《赤壁赋》、我(wǒ)心中音乐的《赤壁赋》交融在我眼前。”谢涣说。
谢涣曾每年来(lái)上海音乐学院,南京音乐学院和武汉音乐学院开展教学工作,如今(rújīn),退休的他经常旅居上海,参与一些(yīxiē)音乐演出,包括与一些演出团体合作举办音乐会。
“兰亭书法(shūfǎ)学堂”上(shàng)教授中国书法,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供图。
艺术无国界,中国书法艺术无国界。2015年5月,绍兴文理学院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设立首个海外“兰亭书法学堂”,至今已在新西兰、瑞士(ruìshì)、俄罗斯(éluósī)、加拿大、意大利、波兰(bōlán)、捷克、美国、乌克兰、泰国、法国、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的(de)高校、机构设立15个海外“兰亭书法学堂”。还推出(tuīchū)线上课程(kèchéng)《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该课程面向全球免费开放。
截至目前,绍兴文理学院派出了20多名专业教师、200多名学生参与书法(shūfǎ)教学工作(gōngzuò)及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海外(hǎiwài)“兰亭书法学堂(xuétáng)”已累计惠及国外合作院校师生及当地民众逾两万人。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0余名国际书法爱好者慕名前来书法圣地兰亭朝圣。
绍兴文理学院兰亭(lántíng)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教育部中华优秀(yōuxiù)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书法)副主任陈文龙曾前往瑞士、意大利,多次参与海外“兰亭书法学堂”的教学。“在传授书法技法、审美(shěnměi)的同时,我们更以书法为(wèi)载体,让以书法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zǒuxiàngshìjiè)。”陈文龙说。
正如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fùzǒnggànshì)张向晨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最独特的(de)表达方式,海外“兰亭书法学堂”的实践证明:书法在审美上的复杂性和技术上的难度(nándù)不一定成为沟通的障碍,而能够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qiáoliáng)。
瑞士书法学员体验黄酒文化,绍兴文理学院兰亭(lántíng)书法艺术学院供图。
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shūf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dǎngwěishūjì)孙仕龙介绍,学院将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推动书法教育(jiàoyù)发展,加大国际交流及海外(hǎiwài)“兰亭书法学堂”项目推广,大力推进书法传播国际化,不断擦亮兰亭书法的“金名片”。
“作为书法教育的(de)(de)(de)实践者,我们深知书法不仅是‘技’的锤炼,更是‘道’的传承。在‘兰亭书法学堂’,我们既教授横竖撇捺的技法,也讲述‘意在笔先’‘字(zì)如其人’的文化哲思,探讨书法与西方艺术的对话可能(kěnéng),更希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让书法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绍兴文理学院校长赵阳说。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