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海归科学家黄志伟:择安静一隅 探索生命奥秘

体育正文 189 0

海归科学家黄志伟:择安静一隅 探索生命奥秘

海归科学家黄志伟:择安静一隅 探索生命奥秘

“很多人(rén)说哈尔滨冬天冷,但正是这种气候(qìhòu)能让人保持冷静,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专心做好研究。”从(cóng)海外归来入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主任、生命科学中心主任黄志伟说。 黄志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哈工大供图)  加强(jiāqiáng)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de)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2012年,黄志伟放弃国外(guówài)的工作(gōngzuò)机会,选择来到哈工大,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从事免疫与感染疾病方向的基础研究。 在以工科见长的(de)哈工大,生命科学属于“小众领域”。为何选择哈工大?黄志伟说,这一决定源于神经生物学家蒲慕明院士的一篇文章(wénzhāng)带给他的启示:年轻人回国,未必非要回到北上(běishàng)广这样的城市,能够建立自己(zìjǐ)的实验室做出成果,也许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更大。 小到一个试管,大到(dàdào)一台离心机,在学校支持下,黄志伟从零开始建起实验室。2014年,入职(rùzhí)不满两年,他便带领四五个人的小团队,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尽管30多年前就(jiù)有研究揭示,艾滋病病毒的Vif蛋白对病毒复制具有重要作用,但(dàn)其结构解析一直没有(méiyǒu)进展。 黄志伟进行实验(shíyàn)。(哈工大供图)  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后,为研制抗艾滋病药物提供了基础,引起众多关注。一名外国学者(xuézhě)专程飞到哈尔滨到黄志伟的实验室一探究竟。“他(tā)对我说(shuō),全世界可能不止100个实验室在做这项研究。”黄志伟说,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是世界级的竞争,在同一条跑道(pǎodào)上比拼,只要稍有(yǒu)松懈,就会被反超。 “想有所建树,就必须敢于(gǎnyú)挑战重要(zhòngyào)的科学问题,做学科最前沿、最有科学意义的研究方向。”黄志伟坦言,科学研究有时如同走迷宫,怎么选择路线很关键,需要数十年的科研(kēyán)经验(jīngyàn)和(hé)知识积累,所以他的秘诀是始终亲自参与实验、判断结果、确定方向,绝不做“甩手掌柜”。 不少学生说,黄老师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每天来得早、走得晚,只要有时间就和大家一起分析实验、讨论实验结果。对于实验记录,他总是强调(qiángdiào)一定要记得详细、清楚,否则(fǒuzé)有些实验就很难重复出来(chūlái)。 “有时不需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de)研究,当他看到你怎样严谨地对待实验,他自然而然(zìránérrán)会模仿、学习,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学生自然有了自己的判断。”黄志伟说,身教胜于(yú)言传。 黄志伟带领学生研读学术杂志(zázhì)。(哈工大供图)  作为哈工大首个(shǒugè)“学术特区”,黄志伟2016年牵头成立的生命科学中心(zhōngxīn)遵循(zūnxún)“十年磨一剑”的科研规律,给予科技工作者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一些名不见经传或是曾被(bèi)“拒之门外”的科技工作者,带着有潜力的研究想法(xiǎngfǎ)在这里生根发芽。2017年,黄志伟又获批建立学校首批青年科学家工作室。 2016年,揭示出DNA分子(fènzǐ)剪刀Cpf1的工作机理,让人们可以(kěyǐ)更加高效精准地对细胞目的基因进行“关闭”“恢复”等“手术”;2024年4月,发现新的核糖核酸引导DNA内切酶家族,为基因编辑提供(tígōng)新的酶工程模板;今年2月,生命科学中心陈政课题组在糖脂代谢(dàixiè)稳态整合(zhěnghé)调控和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jìnzhǎn)…… 十余年间,黄志伟带领团队在人适应性(shìyìngxìng)免疫(miǎnyì)细胞的免疫功能与分子机制、细菌适应性免疫系统(miǎnyìxìtǒng)的分子机制等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平台。他曾获科学探索奖、中国(zhōngguó)青年科技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chuàngxīnjiǎng)等,并入选首批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不少科研“新兵”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研尖子。 “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有(yǒu)太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和生命规律没有解释。”黄志伟(huángzhìwěi)说,无论面对何种挑战,自己将始终抱有一个初学者的心态,大胆尝试前沿问题,探索(tànsuǒ)生命的奥秘,为推动(tuīdòng)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走在世界前列贡献力量。(记者杨思琪)
海归科学家黄志伟:择安静一隅 探索生命奥秘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